“大白”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的使者。在下花园驻崇礼云顶大酒店冬奥保障工作中,也有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化身暖心“大白”,以争分夺秒的工作、昼夜不停地坚守,全心全意守护着闭环内人们的生命健康。她们就是让人敬畏更让人心疼的、由12名女同志组成的下花园区包联酒店保障团队核酸采集组。

下花园区包联酒店保障团队核酸采集医护人员
一群忙碌的追“星”族。凌晨四点半,别的同志还在休息的时候,核酸采集组的同志们已开始起床洗漱,穿戴防护衣物。大家全副武装之后,拖着沉重的转运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洗漱穿戴也是一项很累人的工作,一共要经过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防护服等9道工序,需要20分钟。”何红英说,“由于上下班都能看见星星,我们戏称自己是追‘星’族。”为方便核酸采集,云顶大酒店共设立了8个核酸采集点,一个点需要2到3人同时开展工作。把沉重的转运箱拉到采集点后,她们还要将采样管、拭子、手消物品整齐摆在台前,随着滴滴的扫描声此起彼伏之后,标志着开始了又一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工作在酒店前厅、公共活动区域等高风险地带的她们,必须严格遵守二级防护标准,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穿好防护衣服,其间不能喝水、擦汗和上厕所。“比这些还不好受的是穿好防护服后出现的如头晕、大量出汗、呼吸困难等,往往要伴随她们一整天。”袁超说。可即便如此,她们从未抱怨过一声,一个班下来,平均要采集200人次的核酸。

医护人员脸部勒痕
人人一双“树皮”手。12名核酸采集组的同志中30岁以下的就有10名。人们常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平时在家时大家常用各种护手霜、手膜,小心呵护着。可核酸采集要求一人一消毒,大家的双手终日用洗手液、滑石粉、酒精消毒液搽着、泡着、“腐蚀”着。厚厚的胶皮手套把一双双秀气的手捂得面目全非,摘下手套水分蒸发后,每个人的手都变得皱皱巴巴,如同树皮。严重的甚至出现了红肿、皮疹,晚上休息时干涩的双手,痒的令人难以入眠。“树皮”手也就成了核酸检测组同志们的标配。由于手的表皮干裂,一遇上硬物,皮肤就会划破,许多同志的手上贴满了胶布,一遇水那种钻心的刺痛让人无以言表。可尽管这样,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痛,依旧坚守在闭环内最危险的岗位。35岁的丁凡过敏症状严重,双手通红、皮疹已扩散到身上,可她却说:“没事,胶皮手套外多戴一层一次性手套就行了,不耽误工作也不觉得有多痒,红肿、皮疹这些小毛病过几天就好了。”

核酸检测
大家比比谁抗冻。为了减轻志愿者翻译时候边翻译边维护秩序的压力,核酸采集组的同志们将与外宾直接对话作为自己的目标。组里的张晶晶和霍晓乐是公认的高才生,只要有空,大家就围坐在一起,把可能用到的语句用本子记录下来,重复练习。除了给人采集核酸,核酸采集组的同志们还负责物体表面的采集,尤其是冷库里的采集。为穿好防护服,她们里面的衣服不能穿的太多,进入零下近30度的冷冻库时,眼睫毛迅速结霜,身上的大小关节也不听使唤的发抖。在这种情况下,为采集到冷链物表的合格样本,她们常常在里面一干就是2~3个小时。“大家冻得皮肤生疼,手脚麻木,为了鼓励大家,我们还创造性地开展了‘抗冻’比赛,大家在比学赶超中相互鼓励,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朱艳红说。进入闭环以来,她们进行的物表采集全部为阴性,为冬奥会的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花园区包联酒店保障团队核酸采集医护人员
医护工作者不是超人,都是跟你我他一样的普通人。面对病毒,避险是人的本能,但冲到第一线,却是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呼唤。“只要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完成好工作,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核酸检测党小组组长袁超笃定地说。在可爱“大白”的背后,她们都是一朵朵铿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