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丽乡村> 正文

感受“文创”的无限可能———探访武家庄砖艺小镇

2020-11-18 来源:

秋高气爽,明净的蓝天下,红砖雕砌的“武家庄”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赶上难得的好天气,几个围坐在村口的老人,闲适地晒着太阳。不远处满载着水果蔬菜的“三蹦子”车主,热情招呼着生意。迎面而来的村民,提着三个梨、两捆菜,赶着回家张罗午饭……

在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生活场景。然而当你沐浴着这北方农村最庸常的烟火气走进这里,红砖打造的镂空影壁,瓦片拼接的祥云墙,水缸做的街灯……却又让人发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艺术世界。

群山环抱、黄土覆面。被誉为“小黄土高坡”的武家庄,与砖有着不解之缘。曾经,这里有大大小小几十个砖厂,村里几乎每户都有一人在砖厂上班,村里人都说,红砖垒起了武家庄人的 “饭碗”。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技术迭代,全村只剩下4家砖厂。烧砖成了武家庄人远去的记忆和淡淡的乡愁。

2015年前,这里房破屋旧、街巷泥泞、污水遍地,村集体收入几近为零,村民以大田种植为主,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全村常住人口不足户籍人口的一半,成了全区典型的“后进村”。

2016年,下花园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特邀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空间艺术委员会主任、鸟巢文化艺术总监罗丽博士前来武家庄考察,红砖第一次走进艺术家的视野。

利用丰富的红砖资源优势,设计规划者就地取材,用红砖对村西沟、东乡道民居外墙立面、中心街、院落进行艺术化修砌改造,植入景观灯光处理,并将村庄定位为“砖艺小镇”,不仅为本地的红砖提供了更广阔的销路,而且也凸显了本地的红砖文化要素。

武家庄的命运,就在艺术与乡土的“混搭”中,被改写了。

刚开始,村民对设计师的理念不理解,好好的墙,拿砖垒的“大窟窿小眼睛”有啥用?

可这样的质疑,很快被这里一天天暴涨的人气淹没了。

如今,置身于村中,黄土地貌和红砖特色相映成趣。充分利用本地砖文化,融入冬奥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全村400余间房屋进行了艺术化改造,形成了风格各异、充满律动的砖艺街巷,吸引了北京周边地区的游客到村参观游览,年旅游人次可达万余。

村民说:“来参观的人多了,北京人买我们的土特产,都拿车拉。 ”

“现在房前院后修的好看又结实,家里冰箱、电视、燃气灶都有了,不用烧煤,冬天天然气取暖,干净、省事又暖和。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保洁员公益岗位,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现在的生活别提多美了。”低保户马玉兰激动地说。

“三年来,全村投入5000多万元,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及水冲式厕所100%入户进屋,清洁能源利用率达100%; 建成连村进城道路19.8公里,并在道路两侧实施了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全村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农户有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快速发展, 办点公益事业再也不那么小气了。”村支书张宝成说。

改变村庄面貌只是第一步。

武家庄有300多个院落,其中100个院落是闲置的。为了激活闲置资源,让老百姓和村集体都有经济收入,“冰雪艺术城”项目运用“合众乡筹”的创新模式,以“冰雪艺术城”为平台,吸引多家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美丽乡村,分责任进行房屋改造、环境治理等,并依据投入换算股份。产生盈利后,村民和村委会按6:3:1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经营期满后,尊重农户意愿,可收回农宅自主经营,也可继续集体经营。

与此同时,村里还流转村民土地建起了农业观光园,窑洞宾馆除了旅游兴村,还确定了“健康粮仓”的农业发展定位,成立了杂交谷子合作社,和张家口巡天种业进行对接,建成了450亩的张杂谷制种基地,目前参与农户100余户,年终可实现户均增收2150元; 按照“下花园·上花车”的项目定位,建设花草文化艺术景观,对西沟两侧护坡进行地毯式护坡绿化改造,还要在村子北侧建设房车露营地,包括泡泡屋、水文化馆、温泉度假村、新式窑洞、ATV赛道、光影艺术等,开辟自驾车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房车团”进驻游玩,让这里成为山水花园智慧城市的艺术名片。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责任编辑:editor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下花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