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创建> 正文

神秘的北魏石窟——下花园的敦煌,舞动的飞天

2024-02-28 来源:下花园文明网

小福题记

下花园北魏石窟,是熟悉的,起码每个下花园人都听说过。但也是陌生的,位置隐蔽、规模较小、出于保护未完全开放,光线限制难拍照,很少的珍贵资料。这篇整理的文章和照片,希望能使得更多人了解到这个历史为我们留下的不多见的“艺术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魏石窟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12年后(即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正式定国号为“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那么北魏王朝为什么要开凿石窟呢?这得从当时北魏发生的太武灭法事件讲起……


图片

▲ 拓跋焘资料图


在北魏众多的皇帝中,太武帝拓拔焘(tāo,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功勋显赫,他开拓疆域,平定叛乱,在439年统一北方。太武年间,佛教寺院内部腐败,太武帝开始信仰道教,在其统治的地域实行灭佛政策,大肆杀戮僧侣,焚毁佛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废佛灭法事件开始了。


公元452年文成帝(太武帝拓拔焘之孙)即位后,命令一名叫昙曜的和尚主持复法大业,昙曜对灭法之惨烈记忆犹新,认为要使佛法绵延不绝,代代相传,只有山川可以终天,于是,他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开窟造像(即为现在世界闻名的云冈石窟)。为了缓和政治上的冲突,昙曜首先为太武帝造像,18窟的主佛像就是那位灭法的太武帝。


得益于此,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石窟都有北魏造像,从北京去往云冈的路上,也有这样一处开凿于北魏的石窟。坐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鸡鸣山脚下,被称为北魏石窟,又被叫做下花园北魏石窟或鸡鸣山北魏石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窟,相传建于公元460-490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90年,石窟被列为张家口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石窟的位置很隐蔽,藏匿于110国道西边的两条铁路线中间,一条宽约10米、深约5米的深沟内,右侧有一个不规则的石阶,游人可以行走下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沟东侧为岩壁,石窟依此岩壁开凿,坐东朝西,是镂空巨型山石雕刻而成。今仅存一窟,石窟底平呈马蹄形,外圆而内部广阔,窟门为拱形,高约1.8米,门道厚约1.3米。拱形窟门顶部刻忍冬草纹饰,右侧门道残存有菩萨浮雕,但风化严重,仅略具形态,依稀可辨其有头光。门上开方形明窗,顶部亦刻忍冬草纹饰,两侧各浮雕一躯四臂护法,分别手捧日月,风化程度略好于门道造像。


图片
图片

后壁正对窟门处开凿有帷帐装饰的主龛,高约2米,底宽约2.2米。抬望眼内雕凿释迦本尊坐像,通高1.85米、肩宽0.72米形神兼备,但因年久风化严重,且手臂残损,手印、衣纹、面相均无从辨认,却仍可看见眉宇间白毫肉髻,双耳垂肩,螺发高盘,安详端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窟四壁以千佛为主,虽因天长日久,风化严重,但仍可见造型各异、活泼灵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门与明窗雕凿一释迦多宝并坐小龛。


其中窟顶藻井部分为保存最好、雕刻也最为精美之处:中央为一巨大的莲花,莲蓬中有一横穿,双匝莲瓣,与正对明窗处有三朵小型花饰,以此为起点,略见对称地分左右两列雕刻飞天环绕莲花至主龛上方。这两列飞天位置左右对称而形态各异,她们身着印度式紧身衣,丰颐秀目、脚足外露,或飘逸欲飞、或载歌载舞、或回眸捧花,又相互牵手合成一个整体,于群雕中彰显个性,于个性张扬中暗含主题风格制衡全局。仅以这组藻井群雕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论,下花园石窟就足以引起艺术史论界的重视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按此石窟建筑形制和雕刻风格分析,似乎下花园石窟在略晚于云冈昙曜五窟(公元460—465年),而早于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的龙门诸北魏窟龛。又据《魏书·高宗纪》:“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五月癸酉,葬昭太后于广宁(下花园)鸣鸡山。”所谓“鸣鸡山”即今之鸡鸣山,有专家考证认为,石窟的开凿与此有关联。则其开凿年代在云冈一期二期之间的推测大致无误。


图片

图片
图片


石窟整体设计合理、布局严谨,风格古朴、线条粗犷,是北魏石窟造像中不可多见的艺术资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于北魏石窟的文字记载、考证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鸟居龙藏的日本人在来到这里,那时,这座石窟的周边环境与现在不同。回到日本后,他很快写下了这次的调查情况。1940年,《燕京学报》第27期上刊登了鸟居龙藏的论文《下花园之北魏石窟》。由此,国人们才知道在河北张家口的下花园还有这样一座北魏石窟。


图片



荆三林先生1988年出版的《中国石窟雕刻艺术史》一书的记载分析: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可能这里还没有扩展为货场,故当时石窟一面紧靠铁路,西面就是河岸,几乎全年浸泡在河水之中。往往寻访研究者们要借冬季冰封之际,从窟门上方的明窗爬行入内。书中描绘:“窟内,正中自藻井中心之冰面余二市尺五寸多。合80余厘米,该窟正中高为3.82米,是所余尚不足零头,其下三公尺皆在水内。窟顶藻井,中为莲花,周围绕着八个飞天,残破者三,余较完整。”


图片


在2006年夏秋之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文物研究所

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工作室联合组成旨在保护、研究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非官方学术组织,名叫“建筑文化考察组”。并在《建筑创作》杂志上开辟“田野新考察报告”专栏,后将其撰写的考察报告陆续结集出版,总名为《田野新考察报告系列丛书》。其中《京张铁路历史建筑纪略》中考察组金磊、刘志雄、温玉清等提出疑问:是设计京张铁路时考虑到文物保护问题,才使此窟得以保全?还是恰恰因为兴建铁路而致使原存石窟群仅存此一单窟?


图片

资料来源:部分来源见引用出处 

鹿野耕夫《下花园北魏石窟


关于北魏石窟的民间传说


 关于洞内有水的民间传说。

在上世纪50年代听老一辈人所讲,无据可靠了。起初洞内无水,是因为洞中有颗避水珠。后因避水珠失窃,致使河水涌入洞内,水淹没了洞内的一切,包括石桌、石凳等。这个传说充满了神秘感。


 “石佛寺街”与此有关?

据一位老下花园人描述:他在1956年春夏之交至1957年夏,曾经住在当时街名为“石佛寺”的地方。也就是距离石窟东南约100米左右的山沟里。这条沟就是一条街。当时房屋有三处。当时,京包线这段铁路还未修建复线


石窟的位置和情况是:京包铁路单线沿洋河边,公路在铁路和石窟之间。公路旁有一水塘,将石窟大部淹没,只露出“窗户”部分。居民可在水塘洗衣。(附下花园北魏石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位置示意图) 


图片


据资料载:“1909年4月2日火车通到下花园”。“1955年11月,沙城站至郭磊庄站段改线及复线工程开工建設。改建工程于1958年11月完工并于当月正式开通使用。”修建铁路复线后,成为现状:铁路、公路(110国道)将山体切割,穿山而过,将石窟置于路的另一侧。废弃的原铁路线搁置未用,后改建为专用线。 石佛寺街名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弃用。后来在这里重新开煤矿,居民不在居住。 


 是石窟还是一个寺庙?

有文字表明,在下花园的寺庙较多。王世山的《下花园第一次解放》一文载:“当时(一九四五年八月)下花园地富的土地不多,大部分是“三校”、“七庙”的土地。(三校地:府校地、县校地、驿校地;七庙:奶奶庙、龙王庙、大寺庙、观音楼、马王庙、财神庙、胡神庙);易缘天使撰文称:“历史上张家口寺观庙院触目皆是,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寺庙有....下花园鸡鸣山永宁寺、石佛寺”,文中其中有“石佛寺”,并与鸡鸣山“永宁寺”相提并论。


 是单窟还是石窟群?

按照惯例,似乎不可能仅开凿单窟,很可能是皇家经营的一个石窟群。又以北纬40度上下为横线,云冈昙曜五窟在东京113度居左,下花园石窟在东经115度居中,而辽宁义县又有万佛堂石窟(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居右,空间自西向东扩展,时间自公元460年至499年延续,则北魏佛教造像艺术在山西至辽西的范围内,又有一个不同于“龙门—巩县”的汉化潮流的风格演变体系。


资料来源:《我所知的下花园北魏石窟zjkzxd》

鹿野耕夫《下花园北魏石窟》


责任编辑:editor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下花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