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快讯> 正文

【讲好中国故事】 下花园区:舞动的飞天诉说一个北魏故事

2024-09-24 来源:下花园文明网

历史上的南北朝中,北朝第一个政权就是北魏(386年—534年),为鲜卑族拓跋氏所建,传12帝(列入正史帝纪者),北魏疆域东起辽西,西至今新疆东部,南达秦岭、淮南,北抵蒙古高原。

1.jpg

4世纪初,拓跋氏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建立代国,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北魏,相继击败库莫奚、高车、柔然及后燕等,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其后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并改姓元氏。宣武帝元恪时期发兵南侵,大大扩展了北魏疆域;胡太后临朝前期,北魏达到极盛;而后发生宣光政变、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北魏由盛转衰。534年,孝武帝元修为权相高欢所逼,西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2.jpg

北魏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社会趋于繁荣,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北魏铸造并发行货币“太和五铢”,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科技文化也取得新的成就,涌现《齐民要术》《水经注》《木兰诗》《洛阳伽蓝记》等科学和文学作品。北魏流传下来很多著名石窟都有北魏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也受到国外,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北魏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以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展现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位于下花园区鸡鸣山脚下的北魏石窟也是其中一个。

3.jpg

下花园区北魏石窟是佛教石窟该窟窟底平面呈马碲形,里阔外圆,里边宽4.24米,中间3.8米,外3.5米;进深为两边2.35米,中间3米。前面有上下两个洞口。下面为窟门,上部为采光天窗,也是施工洞口。拱形窟门高3.5—3.6米,洞顶距地表厚度4米多。石窟正中莲花宝座上雕有石佛一尊,占有正面多半石壁。石佛双耳垂肩,体型匀称,安祥端庄,举目环视。洞顶雕莲花宝盖,莲花周围雕有乐伎、飞天,皆面目清秀,飘逸潇洒,体态飞动。石壁上也布满浮雕,有许多神态各异的小佛像。上部天窗的洞壁也雕有浮雕人像。整个石窟做工精湛细致,造型栩栩如生。它充分体现了古代张家口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超智慧,也是了解和研究历史、建筑、宗教、雕刻艺术,以及追溯京西北地区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5.jpg

下花园北魏石窟来历也有着流传下来的故事。据悉,北魏孝文帝广宁县(现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建造了许多佛教石窟,以超度和祭祀祖上的昭太后。据魏史记载,昭太后,也就是北魏文成皇帝的奶娘常氏。因文成帝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故他的爷爷太武帝拓跋焘选常氏为乳母。常氏抚养太武帝的爱孙极为“慈和履顺,有劬劳保护之功”文成帝登基后,封常氏就为“保太后”,意为保姆太后,后来竟尊为皇太后。常氏病逝后,文成帝遵常氏的遗愿,将奶娘葬于鸡鸣山上。《魏史》这样记载:“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夏四月戊戌,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五月癸酉,葬昭太后于广宁磨笄山(下花园鸡鸣山)”。这就是下花园北魏石窟的来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90年,石窟被列为张家口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0月,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6.png

除其自身历史外,其开凿过程也是一个传奇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鸟居龙藏的日本人来到这里,此前,他在距离此处不远的大同云冈石窟进行考察时听说张家口一个叫下花园的地方,还有一座不大的石窟,而且开凿年代也是北魏。这个消息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在结束了云冈石窟的调查后,他驱车来到了河北的张家口,在下花园找到了这座石窟。这时,石窟周围环境与现在大不相同。鸟居龙藏回到日本后,很快写下了这次的调查情况。1940年,《燕京学报》第27期上刊登了鸟居龙藏的论文《下花园之北魏石窟》。由此,国人们才知道在河北最北部的这座小镇上还有这样一座北魏石窟。

4.jpg

1950至1960年代,中国学者荆三林,来到塞外,此时天寒地冻,北风呼啸,一条大河拦住了他的去路,幸运的是,塞外的寒冷成就了荆三林的这次考察。大河的水面已经被冰层覆盖,冰层之下,河水清冽而湍急。荆三林小心翼翼地涉冰而过,脚下不时传来冰裂的声音。石窟的大门已经被河水淹没,荆三林从石窟窟门上方的明窗爬了进去,借助明窗幽暗的光亮,一个曼妙的佛国世界出现在他的眼前。后来,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形容他看到的情景:“窟内,正中自藻井中心之冰面余二市尺五寸多。合80余厘米,该窟正中高为3.82米,是所余尚不足零头,其下三公尺皆在水内。窟顶藻井,中为莲花,周围绕着八个飞天,残破者三,余较完整”。

7.jpg

下花园北魏石窟,从整体上看,设计合理,布局严谨,想象丰富,构图巧妙,造像风格古朴,线条粗犷,刀法娴熟,不仅见证了当年鸡鸣山石窟的兴盛而且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才能和高超智慧,是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雕刻以及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


责任编辑:editor
更多>>文明要闻
更多>>文明创建
图片新闻
更多>>公民道德
更多>>未成年人
更多>>志愿服务
下花园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张家口新闻网提供技术支持 0313-2011753
冀ICP备110224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