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楼,是中国古代女子专门做女红的地方,绣花或者织荷包,是一个劳动的场所,休闲的场所,还是一个学习技能的场所或者艺术创作的场所。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花园乡孟家坟村就有这么一座百年绣楼,叫做孟家坟绣楼。 孟家坟古绣楼沉思(节选) 毕俊厚 新锁锁着旧人。闺阁的绣女,胭脂用尽。 青丝化为腐朽。我在阁楼里隐约听到凄婉的叹息。 打断多少红尘往事,揪起多少儿女情仇。 岁月如风尘略过,一道道虚幻的影子行走人间。 多少年以后,我的脚印是否留存这里, 我的一丝温热是否烟消云灭。 下花园区孟家坟绣楼始建于1913年的清代豪宅,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展示张家口地区民间建筑的精致和唯美重要建筑之一。 下花园孟家坟绣楼原名“贵珍堂”,原为郭姓人私宅。郭家在清代投资开采八宝山煤矿,成为当地巨富,因而营建了这所豪宅。绣楼的名称来源于其西院南房的二层阁楼,这是郭氏为其女儿修建,在女儿出嫁前,在这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建筑座北朝南,采用砖木结构,分为东西两院,是典型的明清四进四出(东、西两院)双四合院布局。整座建筑占地面积1033.6平方米,建筑面积569.05平方米,共有房屋41间。金柱大门位于建筑的东南角,迎面座山影壁,左右垂花门,各通往东西院。西院南房是绣楼,东西厢房,正房高大,暖阁为戏台,又有小耳门通往东院。东院稍小,西院为主院,建有正房五间,明间破例建明堂,作为宴请宾客和家庭聚会之地。明堂前接建月台,月台上建宅院戏楼,这是现今张家口区域内留存的唯一一座宅院戏楼,戏楼单体歇山顶亭式三面观结构,设计建造简洁,别致美观大方。 绣楼的建筑艺术尤为精湛,青砖铺院,屋脊龙凤飞檐,飞鸟团花,展现了清末及民国初张家口地区民间建筑中的砖雕艺术和外檐装修艺术水平。其中20余种格棂窗堪称经典之作,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清末民初建筑精品。 绣楼的房间都不大,大户人家的小姐在婚前要一直呆在绣楼内。足不出户,遵守婦德。古德云:“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之大半,盖以母教为本也。" 孟家坟民宅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沧桑,除东西院北房保存尚好,其余已破坏十分严重,其中西院的南房绣楼与东房的破坏最为严重。2012年下花园区向省文物局争取到了抢修保护专项资金50万元。本着“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该处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一期工程从2013月底开工,维修的主要部位是绣楼和过厅。对绣楼的瓦顶、地面、墙体、门窗进行了全面维修,对过厅揭顶后,把倾斜了的梁架进行了校正,重新布瓦。对南北山墙开裂倾斜的墙体进行了拆除重做,补配了一些破损严重的建筑构件。在挑檐木前端各增加一根擎檐柱,支撑山面负荷。 这座古老的建筑,如今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孟家坟村,诉说着历史的衷肠。它的存在,不仅为研究北方地区的民间建筑传统工艺以及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更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建筑文化遗产,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郭家昔日的辉煌与梦想。 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 在古老广袤的土地上, 这座绣楼如同一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 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 它不仅是艺术、是生活, 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