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市东南部,有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叫做下花园。下花园因辽代萧太后在此建上中下三个皇家御花园而得名,境内的鸡鸣山是境内少有的宗教名山,且拥有百年的煤电发展历史,曾是国家重要的原煤和电力供应基地,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下花园煤田为河北省较大煤田之一,西起下桃园、胡庄一带,东至牛心山、于洪寺,呈东西向分布的长方形,东西24公里,南北宽6公里,面积约144平方公里。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宣化下花园一带即已开采煤炭,迄今四百有年。”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下花园菜马坡,各窑每年共课银三千两。 1906年京张铁路总办陈昭常提议在路附近开采煤矿。1908年邮传部奏准,由京张铁路局开采鸡鸣山煤矿,俗称“京张煤矿”。1909年由农工商部发给鸡鸣山开矿执照,八宝山、玉带山都划归该局官办矿区。1911年春,邮传部派临城矿务局总办邝荣光兼任该矿矿师。 鸡鸣山煤矿位于下花园鸡鸣山北坡的八亩地煤田。它作为当地最早的官办近代煤矿,先后耗资白银五十余万两,“开直井1口,深150尺,即开南北横坑,再下150尺,开第2道横坑,又下150尺,为第3道横坑,共有煤6层,第3层过薄,不值开采,其余各层,厚薄不一”。鸡鸣山矿由于上部煤层错综复杂,防水作业困难,产量剧减,亏损增加,经营无法,于1930年关闭。 鸡鸣山矿开采前后,由私人集资在玉带山麓南黑山下,开办宝兴煤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涿鹿县人李惠臣在榆树地土法开采煤窑。后来窑下水大,人力无法排尽,于宣统元年(1909年)纠合周美庵、张心斋等人扩大资本,购置机械开采,开始创办宝兴煤矿。民国三年(1914年),在直隶省口北道矿务督办署办采矿注册。次年,周美庵任经理,正式成立宝兴煤矿有限股份公司。1932年,续招资本157750元,矿区面积为284公顷41公亩。截至1937年,共建成2座竖井。 下花园火车站,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时的一个站。下花园煤矿离火车站3公里左右。 1937年“七七”事变后,8月下旬日军侵占下花园,10月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派员接收宝兴矿,实行军管。后经该矿董事长贾洞元、经理周美庵多方奔走,与满铁(后变满炭)交涉,终于在1938年8月1日解除军管,将矿交还宝兴矿自办。日军侵华期间,“鉴于日本内地及朝鲜石炭饥馑之现状”,进行掠夺性开采,1940-1942年宝兴矿煤炭年产量超过1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44年,日本侵略者迫于“大东亚战争”紧迫,实施“煤炭增产完遂运动”,强迫工人增产。由于广大工人的抵制,加上器材缺乏,机器部件损坏不能补给,产量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降到年产8万吨。在此期间,煤炭销售概由日伪兴中公司(1941年后交蒙疆矿业贩卖公司)统一贩卖,煤价由该公司规定,由于煤价低,不足维持采煤成本,宝兴矿年年亏损。 日军侵华8年,宝兴矿营业亏损达137.6万元不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资源,奴役中国工人在下花园开发煤炭资源。1937年8月25日,侵华日军将这些煤矿交由“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实行军事管理。日本侵略者侵占下花园矿区期间,把所有折磨致死、打死、冻饿而死、事故死亡和活着的重病、伤号都扔到了矿区外的几条山沟里,久而久之,形成了惨不忍堵的“万人坑”。出名的有玉带坑、小东梁、东山沟、大山湾等“万人坑”。此外,还有一个叫“一二三”的“万人坑”,这是矿区电网外边的一条山沟,每逢矿工死了或有活着的重病矿工,日本人就逼使健壮的矿工隔着电网往外扔尸体,工人们强忍悲痛喊着“一二三”的号子,把死人扔出去,得名“一二三”“万人坑”。 从后来对“万人坑”发掘出的尸骨来看,被埋的矿工有的双手被砍掉,有的大腿被砍断,有的双腿用铁索紧紧捆着,有的头骨被砸碎,还有的肚子上插着铁棍子。下花园煤矿“万人坑”是日本侵略者残酷迫害中国煤矿工人的铁证。下花园煤矿新建街北头路东,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的正面书写着“永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站在碑前,听到的是机器的阵阵轰隆声。曾经的“万人坑”,变成了现在的印刷厂。“万人坑”里埋葬的,除了逃跑的矿工,还有得病的、出了工伤的。当时的安全卫生条件极其恶劣,伤寒、霍乱等疾病经常发生。日本人非但不给医治,反将工人拖到‘万人坑’活埋。对于重伤的矿工,日本人将其抬到人称“等死房”的病号房,以“传染病”为名活活扔进“万人坑”,有时一天就扔进去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 1944年花园矿发生瓦斯爆炸,45名工人被活活烧死,20多人被烧伤。那时,矿工中流传着一首歌谣:花园矿,鬼门关,进去容易出去难,鬼子杀人不眨眼,矿工尸骨堆成山。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花园煤矿的工人并没有屈服,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他们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诸多小煤窑由分散走向联营,逐渐统一管理,生产能力迅速提高。1949年年末,有18处煤矿,从业人员2240人,年产量11万吨。1952年4月,根据政务院机关生产统一处理的决定,宏大、益民、信通3个机关生产煤矿合并,组建宣化市下花园矿务局。 1952年7月,宝兴矿经过公私股代表协商,也合并到宣化市下花园矿务局,从此下花园矿区由分散经营变为统一管理。1953年开始第一个5年计划时期,为提高产能,对玉带山一、二井进行扩建改造。矿务局结合宣传中央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深入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增产节约竞赛,广大职工以全新的主人翁姿态投身到运动中来,掘进组积极推行“两孔半循环作业”“深孔爆破”等先进经验;回采组推行“单一长壁”“荆笆假顶分层”“水沙充填”新采煤方法;工作面逐渐添设了锁链与刮板运输机。1956年建成一井煤仓至下花园煤台的地面无极绳道,实现了机械化与半机械化采煤,效率逐步提高,1957年原煤产量上升到64万吨,比1952年翻了近一番。全员效率达到1.008吨,比1952年提高234.9%。实现盈利51万元。 1957年随着“大跃进”形势发展,先后新建5个矿井,投产后只有三井效果较好,生产稳定,其他矿井先后关闭。1966年开展“四清”,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但广大职工群众排除干扰,坚守岗位,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原煤平均产量仍然达到64万吨,个别年份达到70万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生产逐步恢复,1979年产量达到69.7万吨。但由于矿井日益衰老,生产能力收缩,1984年三井报废,1989年四井报废,原煤产量也逐年递减。为发展多种经营,上下积极探索生产门路。到1990年先后兴办岩棉厂、蓄电池厂、水泥厂、印刷厂、养鸡场、建筑工程公司和小煤矿等20多个厂点,从业人员达1982人,创产值1969万元。1986年被煤炭部授予“发展集体经济先进单位”称号。 1980年以后,随着矿井日益衰老,原煤产量逐年递减,企业亏损增加,经营日见困难。1999年夏秋之交的一场风波之后企业进入了破产程序。随后盛源矿业集团成立,安置了一部分煤矿职工。 盛源矿业集团是由原下花园煤矿的部分优良资产与国家投资新建的宣东矿二号煤矿合并组建起来的,此后又历经与邯郸矿业集团联合重组、组成河北金能集团等历史变迁,成为张家口境内最大的省属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形成了年产原煤400万吨的生产能力。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至2008年的9年间,盛源矿业公司共生产原煤近2000多万吨。 2008年7月,盛源矿业集团正式更名为冀中能源张家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同年6月30日,冀中能源集团成立,张矿集团成为冀中能源集团的子公司。2012年,煤炭行业结束“黄金十年”的发展劲头,市场一路下滑,煤炭行业寒冬降临,寒意袭人。企业生产经营随之陷入被动,发展形势急转直下,继而断崖式步入底谷。2016年以来,按照张家口市无矿市规划,张矿集团去产能关闭所属本部全部矿井,危局苦撑,广大干部职工体验了兴衰落差,承受了痛苦煎熬,经受了思想洗礼,进行了顽强拼搏,发扬了红色精神。 自2016年以来有效利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关闭退出31处矿井,累计去产能681万吨。仅2018年纳入河北省关闭退出煤矿19处,585万吨产能指标已交易,计划内8处全部完成关闭或去产能验收,增补的11处中肘骨湾、于洪寺矿完成关井验收,全年退出产能350万吨。整合矿井关闭退出仅剩4套系统,历史遗留难题逐步解决。同时,大力推进“三供一业”移交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涉及6个县区7个家属区共27个移交项目,2018年底已全部完成,年减少补贴500多万元。2019年1月2日,张矿集团正式将全国唯一一家企业代替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的煤矿街道办事处,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长达19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最终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