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上谷干道,明朝(1368年-1644年)京西古驿道设“响水驿”,驿周衍生各类铺舍十数家,后而聚居成村,村名为“响水铺”。 响水铺村现归属张家口市下花园区辛庄子乡,地理位置优越便捷,位于河北省下花园城西北1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9°40′~40°29′,东经114°56′~115°30′之间。南至涿鹿镇界,西至宣化县界,东距北京八达岭90公里,官厅水库35公里;南临小五台自然保护区40公里,黄帝城25公里,东灵山40公里;西北距张家口市45公里;大秦铁路沿村北而过,距京张高速2.5公里,距京化高速0.5公里。 响水铺村虽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光是这名称的由来就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故事。 铺属于驿站。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公文、军事情报及为过往官员、差役途中提供食宿、换马或换轿夫的场所。但驿和站是有区别的,驿是军民兼顾的,站往往是军事专用;驿按照规模又分为驿、递、铺。今天说的响水铺即是其中的铺。 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宣府境内共有驿12处,规模最大的是宣化南关的宣府驿,相当于第二名鸡鸣驿规模的1倍半,其余10个分别是万全左卫(今怀安左卫镇)的东关驿、万全右卫(今万全区万全镇)的德胜驿、保安右卫(新保安)的东门驿、开平卫(今多伦附近,明初迁到今赤城独石口)的开平驿、龙门卫(赤城龙关镇)的云门驿、云州千户所(今赤城云州镇)的云州驿、龙门千户所(今赤城龙门所)的丰峪驿、长安千户所(在今赤城雕鹗通怀来沙城路中的山上)的浩岭驿、隆庆州的榆林驿和土木驿。驿虽由不入流的驿丞或驿吏负责管理,但却是肥缺,据清朝直隶总督方观承调查,驿丞的灰色收入可达正常收入的数倍。 铺,在明朝的宣府有三层含义:一是铺宇、更铺,在城内,相当于现在的公安派出所,负责街头巡逻,夜晚宵禁,维持社会治安;二是邮局;三是官方的招待所。在城中三者一般是分设的,比如宣化城中有铺宇172间,而在城外多数情况是三者合一的,州县设有巡检司负责治安,卫所的治安原则上由镇抚司负责。 铺,称为“暖铺”,明初以60里间隔设一铺,但后来在外邦使者进京所途经之地原则上改为每10里设一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什么要改呐?为了显示天朝气势,为了使外邦使者一入国境就能感受到大国的怀柔之意,保证温饱;在使者到达之前,负责接待的官员要提前准备,打扫卫生、安排食宿,明朝的官员一趟趟的跑,实在不方便,特别是重要的外宾来访,会有特使到宣府迎接。迎接特使的工作比迎接外宾更重要,于是纷纷上奏折说:接待外宾事关天朝形象,要让他们宾至如归,感到我们的热情……要让他们感到天朝物产丰富,国力强盛,使之不敢有挑衅之心,和平总比战争好……景泰皇帝一高兴,命令时任副总兵的都督佥事孙安创建了22铺,天顺皇帝时期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颜彪又修建了47铺,这69处暖铺,共有房屋821间。巡抚叶盛取三物四教及杜甫《上韦见素》诗中的字,亲自为这些铺起名编号。响水铺位于宣化城东南三十里处,叶盛将其命名为思字暖铺。 思字暖铺变成响水铺,清朝光绪年举人宣化钱福森写的一首诗道出其中的缘由:“河水滔滔去,砰訇石有声。乱山奔绝塞,寒日没孤城。涿鹿秋云合,鸡鸣古驿横。崎岖疑蜀道,世路总难平。”洋河至此穿行在两山之间,河水咆哮着击打山体发出巨响,响水铺通俗贴切。 响水铺附近的鹞儿岭本是古战场。 在这里,沙陀人惨败于唐朝军队。872年唐僖宗时,镇压黄巢起义有功的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使沙陀人李国昌及其子为李克用造反。到了878年,沙陀北面占据蔚、朔两州,南面侵入忻、 代、岚、石等地,直达太谷。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在不第书生黄巢高唱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率领起义军由洛阳西进,兵指长安东大门----潼关。此时,唐朝招讨使李琢会同幽州李可举、云州赫连铎出击沙陀。唐朝范阳节度副使、幽州左司马、右散骑常侍、节度留后、检校太尉李可举,因为痛恨李克用时常觊觎自己的地盘,又联络镇州王镕连和遣司马韩元绍共同出击。李克用与李可举的部队在鹞儿岭遭遇发生激战,李克用部将朱邪尽忠及7000余士卒被杀。李克用逃回雄武军(今宣化城),双方再次摆开战场,沙陀人又损失上万人。再次逃往蔚州,此时李克用的叔父李友金携蔚、朔两州向李琢投降。李琢、李可举等人的军队前后夹击,在蔚州彻底击败李克用,无可奈何,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带着宗族残部逃入鞑靼部落。 在这里,明朝军队惨败于蒙古瓦剌部。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侵犯内地,明英宗亲率大军出征。在瓢泼风雨中皇帝号称率领20万大军出居庸关、过宣府、抵达大同,意图与蒙古主力决战,到八月初,也没有等到瓦剌的主力部队,留下部分部队协守大同,皇帝率主力回师,在风雨中走走停停,意图寻找决战的机会,英宗皇帝离开几天,瓦剌主力就把大同城毁了。到达宣府后,敌将伯颜帖木儿率兵就追来了,可是,刚一交战,敌人就跑了。在宣府城中,听镇朔将军总兵官杨洪汇报,7月份宣府北路八城独石口、马营、云州、赤城、龙门卫、雕鹗、龙门所、长安所均被瓦剌部落占领,如果要是进攻敌人有三条路线,从宣府攻击龙门卫、从沙城攻击长安岭、从永宁沿白河攻击后城,能不能引蛇出洞来个反包围呐?皇帝与诸将开始谋划作战方略。看后期事件的发展,似乎有这个考虑,奈何棋差一招。定好作战方案后,皇帝率兵继续向北京进发,八月十三日,明军到达狼山,有不足两万敌人追来,十二日傍晚皇帝命令成国公朱勇率2万骑兵到鹞儿岭利用地形迎敌,自己继续前行。下午皇帝到达土木驿,距离怀来城也就二十里了,大臣们劝皇帝加快步伐可以到怀来再去指挥,可是皇帝却以太监王振带领“辎重千余辆在后未至”为理由,命令部队在土木安营扎寨,有人提醒说:“土木地当要冲,无险可守,又无水泉,不宜大军驻扎。而且王振已经到了,我们是否可以继续走了?”皇帝却是要再等等,他在等什么?是等朱勇的好消息吗?大臣们不知道,此时有3万骑兵已经从宣府出发,目标也是鹞儿岭,5万名精兵齐聚鹞儿岭,人数是敌2倍多,从地形上,山区不利于敌,应该是胜利在望了。可是直到十四日,皇帝却等来了也先的大部队,“土木之变”就这样发生了。那么在鹞儿岭发生了什么?英宗皇帝只能说用错将了,这个朱勇赤面虬须,状貌甚伟,可惜有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没想到埋伏在两侧山坡上的敌人突然进攻,部队竟无一人逃出,也许这场战役刚结束,宣府的3万援军又重蹈覆辙,不明白区区一个小地方,5万明军就葬送于此。据说在正统己巳时有童谣:“清俊小后生,青布衫,白直身。好个人,屈死在鹞儿岭。” 响水铺原本就是个位于先秦上谷干道的小村落,明永乐年间随皇帝北伐的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曾有诗“屯堡人家住不多,屯边屈曲是洋河。寒裳濡足不计数,河上行人愁奈何?”设立驿站后,是京师和宣化府镇之间的重要一站,以后逐渐有人聚居,才形成村庄。 村庄位于洋河北岸,村村旁河道狭窄,中多巨石,水大时发出巨响。村民在河滩开垦大片稻田,引水种稻,山坡多种桑树,颇似江南鱼米之乡。每逢夏季雨后,稻田中群蛙争鸣,响彻远方,很有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 响水铺村除了名称有着深厚的历史,还流传着一个树不焦梢的故事。传说,康熙在二十六岁那年,脱了龙袍,换上道装,骑着一头毛驴,悄悄离开北京城到宣化一带私访。有一天,康熙在鸡鸣山耍完野景后,奔宣化府来了。走了一程地,来到一个村边,见村中有两棵大树,树头方圆足有亩半大。康熙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呢,他是个遇事爱刨根问底的人。正想打听,一伙光着屁股的孩子在路边水坑耍水,冲他唱道:“老爷庙,财神庙,两棵大树云中罩;过路人儿歇一歇,三年不用戴草帽。”康熙听罢,不由龙心大悦。这时正是头伏天,还没起晌,路边老菅草都打起绺儿了。康熙骑的那头毛驴是头白龙宝驹,也热得顺蹄腕子往下流汗水。康熙想歇一歇再赶路,就奔路南老爷庙那棵大树去了。离庙还有几十步远,树阴凉就把他遮住了,身上顿时凉快了好多。“老人家,这是什么地方,离宣化府还有多少地?”这时,几个在老爷庙前歇凉的老人,见是一个年轻的道人问路,一个老人连忙答道:“这村叫响水铺。往西走三十里就到宣化府了。时辰还早,凉一会儿再走吧。”康熙心想:都说口外人心地好,倒是不假,他撒缰绳让驴在庙台下喘气,就登上了庙台。庙台是用大青石垒的,几根盆粗的老树根从石缝中串出。再看那树杆,三个人也搂不住。康熙用手摸摸大树,顺口说:“香水铺,养榆树。”直到现在,谁也说不清康熙是把“响水铺”听成“香水铺”了,还是故意说的。“唉!老了!”原先答话那个老人也顺便说了一句。虽说是伏天,那老人的话有几分寒意。康熙想:“树老枝干,人老骨寒啊。”他为了安慰老人,借树说道:“这树永不焦梢。”据说那棵榆树自得了皇封,第二年一开春,原来的干枝又发了新条,越发枝繁叶茂了。到了民国8年的时候,接连两年大旱,村里供不起庙上的财事,才把那棵树卸倒卖了。财神庙那棵榆树因为没受皇封,比老爷庙那棵树早五十多年就老死了。 除了康熙皇帝到过响水铺村外,慈禧太后也曾在响水铺村老龙背上行。1900年8月15日傍晚,两宫銮驾到达昌西贯市村(今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的回民村落。驻跸镖行“贯市李”家慈禧选走西贯市村,是由于慈禧对贯市怀有昔情,少时入宫,曾途经贯市、又有贯市村拒义和团,且有名震武林的六大镖行“贯市李”足以护卫心惊的銮驾。慈禧銮驾被迎进西贯市清真寺。寺中掌教蔡万春等人急忙备膳,献上煮鲜玉米、热腾腾的大窝头,给饥肠辘辘的慈禧一行解了燃眉之急。由此慈禧把“棒子”赐名“御米”,以后便写作“玉米”了。1900年8月21日(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两宫銮驾辰刻启銮驻跸宣化府《丛谈》“二十七日,辰刻启銮,三十里至响水驿茶尖,又行三十里至宣化府驻跸。冀西北要塞老龙背 ,辛酸苦辣忆当年。 如今的响水铺村,依旧是风景优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等待着一位有一位归乡的孩子以及来自远方的客人。
河水滔滔去,砰訇石有声。 乱山奔绝塞,寒日没孤城。 涿鹿秋云合,鸡鸣古驿横。 崎岖疑蜀道,世路总难平。 (此诗为响水铺村清朝林郎贡生钱福生所写) |